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7篇
  免费   642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测绘学   219篇
大气科学   733篇
地球物理   191篇
地质学   562篇
海洋学   650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272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9号含金石英脉是金硐岔金矿区内最大的金矿脉,分布在老鸦岔背斜轴部附近.金矿石以热液充填-交代组构为主.金呈显微金、超显微金状态赋存,显微金多呈.粒间金、裂隙金、包金.黄铁矿是最主要的载金矿物.  相似文献   
992.
张波  李金岭  王广利 《天文学报》2004,45(3):320-329
利用实测资料和模拟数据,分析了在天测与测地VLBI数据处理软件CALC/SOLVE中,剩余钟行为连续分段线性拟合的局限性和周期函数拟合的可行性.对CALC/SOLVE系统增配了周期函数拟合模块,并选取了1990年至2001年的1567次天测与测地VLBI实验,进行了剩余钟行为两种拟合模型情况下的实测资料综合解算.结果表明,在获得同等水平的时延拟合残差加权均方根(wrms)的情况下,对剩余钟行为采用周期函数拟合,使得解算参数的个数相比于连续分段线性拟合有显著减少,提高了解算的自由度.虽然在两种模型情况下的台站和射电源坐标以及地球定向参数等的解算精度无显著差异,但周期函数拟合存在可以识别的优势,85%以上的台站坐标和74%以上的源坐标以及51%以上的EOP精度均有所提高,均值分别为0.02mm、0.3μas和1.5μas.  相似文献   
993.
利用2011年和2013年夏秋季在青藏高原中东部开展的11架次气溶胶特征飞机观测数据,分析气溶胶数浓度、数谱及核化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受天气系统、地形和地表影响,观测区内气溶胶数浓度(Na)和体积直径(Dv)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差异较大,Na呈西北高、东南低,Dv低层大、高层小,局地中高层有沙尘。格尔木盛行东风时,云降水对低层气溶胶有清除作用,Na和Dv明显降低,6.2 km高度和7.2~7.4 km高度的中高空受高原大风或对流影响形成沙尘;盛行西风时,低层Dv以0.5~0.8 μm为主,随高度升高和风速增大Na升高,Dv变幅较小,6.2 km高度也有沙尘;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6.5 km高度以上均输入亚微米颗粒,Na达5×103 cm-3,8.0 km高度盛行东风时比西风时Na更高,Dv更小,谱垂直分布也有以上特征,整层输入以偏北或偏西路径为主。不同过饱和度测量云凝结核数浓度(Nccn)表明,除格尔木6.0 km高度以下核化率(Nccn/Na)在21%~47%外,其他观测区平均核化率介于1%~16%,6.0~8.5 km高度的核化率总体偏低;当Na增加时核化率明显下降,且过饱和度1%~2%,-15~-5℃层或粒径1~3 μm时的核化率相对偏高。  相似文献   
994.
2009年起,研究组开展了电线积冰野外观测试验及道路结冰规律的观测研究,将电线积冰观测研究从传统的积冰气象条件和积冰厚度观测提升到了积冰气象条件、积冰厚度加积冰天气云降水微物理综合观测研究的新高度,揭示了积冰发生的微物理机制,研究积冰增长率及其影响因子,建立的积冰增长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积冰增长过程。对沥青、水泥、土壤三种下垫面温度进行了观测研究,观测高速公路和桥梁不同路基深度的温度变化,并对桥面比路面更易结冰的现象从能量平衡方面做了理论解释。本文以作者团队取得的成果为主线,不求大而全,学习梳理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积冰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积冰天气微物理特征、积冰增长率及其影响因子、积冰气象条件、积冰增长模型构建、道路结冰及积冰数值预报等几个方面,并对电线积冰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5.
为确保民机阵风载荷测量试飞的质量和效率,规避风险,保障安全,解决“找风难”问题,从飞行员飞机颠簸报告入手,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基于10个预报效果较为理想的颠簸指数,通过加权集成算法给出了高空急流背景下的颠簸潜势综合指数。综合指数中单一指数的权重是通过发生颠簸的预报准确率PODY、未发生颠簸的预报准确率PODN、总体预报准确率PODA及TSS评分及中度以上颠簸所占面积fMOG五项评价指标共同确定的。同时评估了颠簸潜势综合指数性能对单一指数数量的敏感性以及对参与建模样本量的敏感性。结果表明:Dutton指数因预报得分φ达1.043,是这10个单一指数中总体预报效果最好的,Brown指数、L-P指数次之。由Dutton指数、Brown指数、L-P指数、TI1指数及风相关指数加权集成的综合指数,较好地集成了各单一指数的优点,各项指标均较为优秀,PODA达90%,TSS达0.80,fMOG达9.2%,预报得分φ达1.225,总体效果最好。随着单一指数数量的增加,综合指数的诊断效果先增大后减小,当单一指数增加到5个的时候,效果最优。随着参与建模的飞机颠簸样本量增加,综合指数性能逐步提升。该综合指数能较好地解决民机阵风载荷测量试飞潜在颠簸区域寻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6.
《黑龙江气象》2022,(2):F0004-F0004
《黑龙江气象》是由黑龙江省气象局主管,黑龙江省气象学会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刊登气象各分支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技术总结、调研报告、综合评述、反映国内外最新气象科技信息、气象科普知识、气象工作研究等方面文章。来稿要求1.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文字精炼、数据可靠、图表准确清晰。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  相似文献   
997.
范雯露  景晓琴  杨璟  周思雨 《大气科学》2022,46(5):1113-1131
混合相态层状云与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性,但现阶段数值模式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两者的区别,这是导致云降水的模拟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为了加深对层状云与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差异的理解,并为模式的验证和参数化开发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在中落基山地区进行的Ice in Clouds Experiment—Layer Clouds(ICE-L)项目和High Plain Cumulus(HiCu)项目的飞机观测资料,定量对比分析了该地区大陆性混合相态冬季较浅薄的层状云与较弱及中等强度的夏季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其中,粒子图像和粒子谱通过2D-Cloud和2D-Precipitation探头得到,液态水含量通过热线式King探头测量得到,冰水含量基于粒子谱计算得到。主要结论有:(1)在?30°C~0°C的温度层范围内,夏季对流云内的液态水含量比冬季层状云高一个数量级,冰水含量高一到两个数量级,并且在对流云云顶附近观测到更多的过冷水。此外,夏季对流云中液态水含量在?20°C~0°C上随温度降低而升高,而冬季层状云则相反。夏季对流云中更活跃的冰晶生成和生长过程使得云内液态水质量分数小于层状云。(2)冬季层状云与夏季对流云内相态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随着温度从0°C降低到?30°C,在冬季层状云中冰晶发生贝吉龙过程,云中的过冷水为主的区域向混合相态和冰相转化。而夏季对流云中相态结构更为复杂,体现了对流云中复杂的冰水相互作用。(3)在?30°C~0°C的温度范围内,夏季对流云的粒子谱宽度大于冬季层状云。随着温度的降低,冬季层状云与夏季对流云均存在粒子谱增宽的现象。(4)冬季层状云中,温度低于?20°C时冰晶主要为无规则状,在?20°C~?10°C观测到了辐枝状和无规则状冰晶,在?10°C以上观测到了柱状和无规则状冰晶,说明冰晶的生长主要为凝华增长和碰并增长。而夏季对流云以冻滴、霰粒子与不规则冰晶为主,说明主要为液滴冻结、淞附增长和碰并增长为主。(5)在夏季对流云较强的上升气流中存在较高的液态水含量,但垂直速度与云内冰水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8.
该文利用机载激光云降水粒子探测数据、FY-2G静止卫星资料及其反演的云参量、上机宏观记录资料和当日08时探空资料,详细分析了2020年5月28日在贵州省西北部开展的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中和作业后的云的宏微观物理参数。结果表明:①作业前拟作业区域有云系覆盖,云体亮度在-5~-14 ℃之间,云顶高度为3~4 km,云顶温度在0~-10 ℃之间。作业后3 h内云体亮温值明显下降,云顶温度降低至-30 ℃左右,云顶高度明显抬高,作业区5 km的范围有所扩大,表明作业后云体发展;②云降水粒子测量过程中发现,云粒子主要出现在5~6.3 km之间,降水粒子则主要存在于4~4.5 km之间,相同时刻所测量到的降水粒子比云粒子数浓度少1个量级。不同温度层级的粒子形态也不一致,0~-4.7 ℃主要是柱状冰雪晶,-6.5~-7.2 ℃主要是宽枝状、针状聚合体冰雪晶。  相似文献   
999.
本文提出了以高速固定翼飞机为飞行平台搭载多镜头倾斜航摄仪获取0.03m分辨率多视影像,采用全自动建模技术制作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的技术方案,对像点位移、影像存储速度、安全飞行高度等制约高分辨率影像快速获取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并通过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倾斜摄影省级试点项目对技术方案进行了验证,为高分辨率城市级实景三维地理场景制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晋城矿区寺河井田3号煤层经多年的煤矿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区,大面积的卸压提高了下组煤(9号、15号)的渗透率,但由于采空区阻隔和煤层气地面预抽技术的局限,致使下组煤煤层气尚未得到有效抽采。为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和产能的释放,结合采空区特征,采用过采空区钻完井及压裂工艺新技术,分析施工参数及后期产能情况,评价过采空区抽采下组煤煤层气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地面钻井开发过采空区下组煤煤层气资源时,应首先进行井位优选及井身结构优化,以保证钻井的成功率;采用氮气置换套管钻井工艺及低压易漏注浆加固等穿采空区钻完井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采空区煤层气自燃甚至爆炸风险,而且保证了穿采空区段固井质量;优化采空区下组煤层压裂施工参数并设计不同井位的煤层气井压裂工艺,有效扩展裂缝长度,同时也避免了“压穿”等压裂事故发生;精细化排采管控措施可以有效扩大泄流半径,提高单井产能。现场一百余口过采空区煤层气井排采实践表明,单井最高产气量达到8 832 m3/d,日均产气量达到2 694 m3,验证了过采空区抽采下组煤煤层气技术可行,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